让传说人物走下神坛,最好使的方式就是了解他的日常言行,而非仅了解高度浓缩后的高光时刻,更别提有些高光时刻根本就是伪造的。把自己从距离产生的美、距离产生的敬畏中解放出来。


王阳明出身名门,六世祖王纲在明朝开国时被刘基举荐担任过兵部郎中,可惜不太走运(和老朱无关),导致家庭传统中出现了一些遁世倾向。到曾祖王杰,再到祖父王伦,逐渐形成了家庭的学术传统,又因为遁世倾向,反而造就了友爱和睦的家庭氛围。

1481 年,王伦的第二子,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考中了状元,于是王阳明被带到北京,逐渐以文学天才闻名 —— 王华对他的期待挺高。

都说虎父无犬子,有个状元父亲,想必对天资聪颖的王阳明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 要做出怎样的成就,才能摆脱父亲的阴影?

大概只有做儒家的圣人了 —— 一生的内心挣扎,也许就肇始于此。

王阳明六岁才学会说话,两次科举落第,在第二次落第后说出了影响后世曾国藩的那句话 ——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从经历来看,王阳明早年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不少,超脱于功利的精神掘进过程导致他常常感到很孤独,在极端的精神困境中只能不断翻捡古代先哲的作品,希图从前人的思考中找到前进方向的蛛丝马迹。

儒家的圣人都是较真的,都是反复遭厄的,都是通过把自身投入时局的熔炉而炼出来的独特个体,其精神的宁静几乎都要等到垂暮之年才能获得 ——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故反复折腾。

经过阳明洞、被贬龙场,多少辗转难眠、呕心沥血,王阳明最终成功了,更新了儒学,可惜儒学整体上仍然没有顾得上头顶的星空。


这本不是传记,只是人物的一个剖面,看点不多,在公园读读。

分类: 啃书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