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刚毕业,去上海轮训时,曾附庸风雅地去了季风书店,买了一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强看几页后遗憾地发现自己读不进去——确非文化人,只一泥腿子,此后便束之高阁。

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没什么美学素养的,也曾反复思考是否可以甩锅给践行、传承实用主义文化的老祖宗——毕竟他们已不可能再从棺材里爬出来反驳,但这终究只能显出后人无能,止增笑耳。

肤浅地读过罗素和尼采,发觉行文上最对我胃口的还是叔本华,语言非常平实、不高深拗口,而根据我们日常的经验,越是肤浅的内容越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洋洋洒洒,故作高深,以掩饰其单调乏味的内核,最后呈上来的和翔比却也好不到哪去。

在《论思考》里,一如既往地强调我们大脑里接纳的观点是别人大脑里产生出来的,这个观点在生产者的大脑里时是统一于生产者的思想整体并与整体相协调的部分,而当这个观点单独呈现出来并读取到自己的大脑里时,由于不是其原生环境,会出现不完全协调甚至不协调的情况,如果不经过思考的加工,发现并调整不协调的部分,使其融入自己的思想整体里去,放任自流,这些外来观点积累多了,就会造成自己思想的混乱,导致丧失清晰的见解和判断力。最如臂使指的观点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而自然生发出来的观点。—— 流量时代、快销、信息过载,尤其具有警示意义。

在《论阅读和书籍》里,告诉大家陷入了一个读书的误区,最新的≠最值得读的,因其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书籍也不是买了就等于读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应该阅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所曾有过的伟大著作』,以修养和熏陶自己,而非把时间浪费在平庸头脑的平庸之作上。并且阅读需要回顾,对阅读内容多加琢磨,才能让其在头脑里扎下根。—— 如果持古典价值观的叔本华看到现在流量时代万众写文、洗稿、营销、甚至罔顾事实的盛况,以他批判所处时代的力度,会不会吐血三百升?对技术人的现实意义在于对新闻、技术也犯不上每天跟进,碎片化的东西一周一看足够了,而经典、成体系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实践。

在《论历史》里,简单讨论了科学、哲学和历史研究的内容。科学通过观察特殊事物,总结出普遍事物,研究的是概念;哲学研究的普遍性还在科学之上,哲学研究的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的事物;而历史——叔本华断言,只能研究单一、个别的事物,历史无法研究普遍性。—— 和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太一样的观点。

但历史也有其价值,叔本华的论述也相当精彩——『历史之于人类就犹如理性机能之于个人 。也就是说,正是得益于人的理性机能,人类才不仅不会像动物那样局限于狭窄、直观所见的现在,而且还能够认识到大为扩张了范围的过去——它与现在相连接,也是现在所由出。人类也只有经此方式才可以真正明白现在本身,甚至推论将来。相比之下,由于动物欠缺反省、回顾的认识力,动物就只是局限于直观所见,亦即局限于现在。所以,动物与人们在一起就是头脑简单、浑噩、无知、无助、听天由命,甚至驯服了的动物也是如此。与此情形相类似的就是,一个民族不认识自己的历史、只局限于目前一代人的现在。这样的民族对自己本身和现在所处的时代都不理解,因为他们无法把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并以过去解释现在。他们也就更加无法估计将来。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历史才可以对自己的民族有一个完整的意识。因此,历史可被视为人类的理性自我意识;历史之于人类就等于以理性机能为条件的协调统一、反省的意识之于个人。动物就因为欠缺了这统一、反省的意识而囿于现时此刻。所以,历史中的每一空缺就犹如一个人反省自我意识中的空缺…..据此,人们对历史所普遍共有的、压倒性的兴趣,主要就是因为历史是人类对自己的关注。』

后面几篇等读完两遍再补充。叔本华还是不脱狂狷的本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喷子倾向,除了对黑格尔一生黑,普罗大众也不时被拉出来痛批一通。

分类: 啃书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