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觉得美、好看,纯粹出于人的天性,没有受到太多后天文化习俗的浸染,而到了成人,则发生了巨大的分化。城市与乡村,白领与工人,权贵豪商与贩夫走卒,日常所见与行为模式的差异化,导致审美大异其趣。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各阶层的审美趣味是有差别的,从个体来说,沉淀的知识、认识能力的不同也影响了审美的情趣。最终就是不同的观察角度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人是社会性的,社会各方面是一体的,要更进一步,就必须涉及到更宏大的政治、民族、文化、历史这些方面,当谈到这些方面时,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平静愉快的体验,其本身的内涵已经大大超越了审美这个话题,所以此处仅是记叙阅读朱光潜先生这本书时的一些粗浅体验,囿于见识,难免鄙陋。

朱先生成书于1932年,动荡时节必有非常心境。虽然远处优渥的伦敦,但仍希望从力所能及的地方——美的角度,来改善国人的精神面貌。

人与世界首先是功利关系,因为人要生存,就不得不做一些事,只此一点,就可能令其不痛快,然而本能又让其不愿意就死。加之今日商业社会刺激物欲,要满足各种膨胀的物欲,要在人群中维持所谓的“社会自尊”,或曰体面,必然需要舍弃更多的自主,取舍之间又不愿意抛弃这种享乐和“自尊”,死拽着不放手,这就带来更深的矛盾。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有自由洒脱的精神,才能超脱利益之上而始终专注于核心问题 ,此种精神或可谓之“上善若水”。

在功利之上,才见着美的态度。朱先生将对事物的态度分为了三类:科学、实用、美。这就是真善美——“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这是无疑的。

我们讲,事物是联系、发展的,而美专注的则是“事物的孤立绝缘”,只在乎此时此刻的意象,存乎直觉。

虽然朱先生其中对于美和历史的不少对比论述让我不能苟同,但还是有一些颇能引起共鸣,例如格律的变化,形式成为内容的标准载体,应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这合于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僵化最后就会孕育出决堤般的大爆发。(由此看来,个人思想还是更靠近俗气)

美感体验是物我交流的共同产物,因此对同一件物,体验的深浅就在于不同人的认识的深浅。对于美,我们不仅欣赏,而且会反作用到自身,让自身不由自主地向这种美的形象靠拢,譬如梅兰竹菊松。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更多的是快感,而非美感,因快感是满足生理需要,而美感是无关生理需要的,非占有式的。近似“柏拉图式的恋爱”?

关于美丑、常态变态的论述一针见血

同理,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美丑是观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自然界唯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
照这样说,世间美鼻子应该多于丑鼻子,何以实际上不然呢?自然美的难,难在件件都合式。高低合式的大小或不合式,大小合式的肥瘦或不合式。所谓“式”就是标准,就是常态,就是最普遍的性质。自然美为许多最普遍的性质之总和。就每个独立的性质说,他是最普遍的;但是就总和说,它却不可多得,所以成为理想,为人称美。
...
一切自然事物的美丑都可以作如是观。

虽然似是以对女子的审美来类比,但道理大抵如此。

慢慢走,好好欣赏 —— 实操不易

分类: 啃书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