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古往今来,若论中国人中的智者,总少不了诸葛武侯,其人甚至已成为智的化身,融合进了民族文化里。

在老家(四川的一个小镇上)至今还有一座孔明祠,逢年过节,香火缭绕,是十里八乡的一个地标建筑。

少年时家庭不富裕,无书可读,遂不知天高地厚,以为文化不外乎四大名著,而其中尤以《三国演义》最为脍炙人口。其中第一流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才识超一流,有操守有坚持。

三顾茅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熟能详也意味着脸谱化,为了追求戏剧效果,演义中也颇多杜撰。对比三国志、曹操评传,可知有许多移花接木的地方。

了解一个人,可以听其言、观其行。同理,了解历史人物,也需要表里结合:一是查看他在历史上的事迹,二是直接阅读他的文字。看他是怎么思、怎么行的。

《草庐对》、《前出师表》自然是名篇,不赘述,其他都比较短,言简意赅。

摘四篇

《与陆逊书》
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

诸葛瑾为诸葛亮亲兄弟,早年就出仕东吴,诸葛恪是他的长子。

《与兄瑾言子瞻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 47 岁生诸葛瞻,此时 55 岁,老来得子,看得出欢喜和关爱。

《诫子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生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

从生活起居、思想志趣去看,想象中的历史人物才走下神坛,回归一个真实的人,可以被理解,不再局限于一个只可远观的文化符号。

分类: 啃书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