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作为横亘在国人精神国度里的界碑之一,分隔了辉煌的过去和苦难彷徨、上下求索的近现代。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实在是创巨痛深。


多余的废话就不写了,列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一、提出李约瑟问题的见解

林认为 文化决定论国家竞争假说专利保护假说高水平均衡 这些理论的解释能力都不足。首先回到工业革命这个转折点,工业革命来源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来源于发明创造,发明创造的核心机制是 尝试错误,在前现代社会,发明主要靠经验,因为作为社会精英的士大夫阶层不事生产(所谓【君子远庖厨】),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只有农民和工人。而到了现代社会,通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可控实验,而可控实验是以科学为指导的 尝试错误,试错就是在可能性空间中找到一些可用的配比。如何提高成功的概率?决定因素有三个:个人天赋、进行发明的材料、科学知识。而人口基数越大的社会,具有天赋的个体数量越多。

在主要靠经验进行发明的前现代,中国人口多,从事生产的农民和工人就多,能够进行试错的次数就多,在可能性空间中找到解的可能性就大,产生新发明的概率就大,在东西方都主要靠农民和工人直接从事生产的情况下,和西方相比,当时东方的技术水平就处于领先地位。而简单的发明需要的试错次数总是少于更高精尖的复杂发明,随着时间推移,发现新发明需要的试错次数越来越多,即使人口依然在增长,技术进步的脚步也会放缓。

在前现代,经验是农民生产的副产品,主要靠偶然的试错进行发明。而工业革命后,在西方,发明从依靠偶然的经验转到依靠主动的实验,大大提高了试错的次数,两相对比,西方技术变迁的速度更快,并且迅速超过了东方,因而跃居领先地位

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工业革命的追本溯源是由科学革命所推动,所以又不得不说科学革命(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是对方法论的革命,进步之处在于两点:数学模型可控实验。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假说大大避免了信息失真,可控实验可以增进对自然界的理解,从而提高设计实验时的合理性。而我们的五行八卦、中医,因为中文的博大精深,描述不精确,容易失真,玄之又玄,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不适合用来作客观真理的近似描述。

科学革命是由富于好奇心的人推动的。在中国古代,负责统治的官僚阶层是从科举考试中选拔而来,所以聪明人都一门心思放在科举考试上,考上了也还有阶梯去不断攀爬,直至将官僚的价值观完全内化,全社会的价值观高度统一也高度单一,所以没有激励去从事这方面的思考,也没有价值观支持他去从事这方面的思考。而欧洲的统治阶层采用的是继承制,有闲暇和积极性去从事这方面的思考(闲出来的?这方面了解不多,需要补补)。


二、建国后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选择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在落后的农业国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此引出了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配给。要让重工业企业能够快速积累剩余,一头是压低各生产要素价格,压缩成本;另一头则是制造其在市场上的垄断,扩大利润。但这种赶超战略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会付出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代价。

在这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农民牺牲巨大,农村持续失血供养城市。第一波失血是压低粮食价格,将农业剩余持续转移到城市,以发展重工业,引发的问题是农民的贫困,同时由于城市重工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少,实行城市、农村户籍隔离;第二波失血是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之国家层面也只是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下游,进城农民只能作为工厂的廉价劳动力,支撑制造业发展,引发的问题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持续流失,造成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同时进城农民还收获了【农民工】这样的专称。

城市一直在享受着供养,从推进城镇化建设以来,更是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戏码,城市虽然吸纳了巨大的人口,但配套却没有跟上,各种资产价格居高不下(当然放水是一方面)。虽然像《大国大城》里的观点认为特大城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也需要平衡人民安居乐业的诉求。

林认为精英所推崇的赶超战略是不符合当前的要素禀赋结构(一般指资本劳动力土地各种自然资源的相对拥有量)的,而发展经济应该尽量按照要素禀赋结构去制定发展战略,欲速则不达,利用好比较优势,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钱贵人贱,就多投入人作为生产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像美国这种,人少,钱贱人贵,就多投入钱作为生产要素,也就是多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要进行产业升级,就必须要着眼于提升要素禀赋结构,由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而自然带动产业的升级。因为土地、各种自然资源是给定的,而人口增长率也相差不大,相差大的是资本积累量,用资本与劳动力的比值来定义要素禀赋结构,所以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就是指提高每个劳动力可以支配的资本量,进一步可以将目标具体到增加经济中的剩余资本积累上,而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是实现目标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升级还有一个后发优势,新的技术和市场在发达国家都已经趟出来了,直接引进技术设备(对高精尖技术,发达国家也有相应的技术封锁),就省去了巨大的试错成本。

三、其他

计划时期出于战略需要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方式建立的重工业企业,一般在自由市场上不具有优势,如果离开了政府直接的补贴或间接的剩余转移就无法生存,就属于没有自生能力的,而西方经济学家的很多分析,都是建立在企业具有自生能力的隐含前提下的,所以林认为西方的很多分析不适用于中国,包括休克疗法,就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比较分裂,前半部分读起来很流畅,而到了后半部分就比较生涩零碎,有点样板化,还是需要结合读其他学者的分析或者专著。

分类: 啃书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