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相信每个中国人至少读过其中一部,《水浒传》的以暴制暴,《西游记》的遁入空门,《红楼梦》的繁华梦碎,《三国演义》的脍炙人口,哺育了若干影视游戏,构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灵的底色之一。

少年任侠也许会欣赏《水浒传》的快意恩仇,但最终会明白所谓一百零八个好汉,绝大多数都是烧杀抢掠、甚至无恶不作的地痞流氓,不值得一个讲求公平公正、事实规则、可以不避权贵的社会推崇。

四部作品中,最真实、英雄人物最多的,当然是以汉末历史为蓝本展开的《三国演义》。曹操残暴不仁,吕布反复无常,刘备哭哭啼啼,张飞莽莽撞撞…… 最完美的人物模板就只剩诸葛亮了,然而孔明并非如此多智近妖。

草庐自然醒后吟诗两句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纯属作者杜撰的装 B 桥段;火烧博望坡是刘备的计策;徐庶也没有说过 “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 这样肉麻的吹捧话;江东舌战群儒,精彩是精彩,但子虚乌有;草船借箭,原主是孙权,故事也没有这么夸张;和周瑜的相爱相杀也是杜撰,周瑜自然也就不是被 “既生瑜,何生亮” 气得吐血而亡…… 还有更多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桥段。

《三国演义》之所以荡气回肠,就是因为集中了这些戏剧性的桥段,人物形象也因此显得无比丰满,从而在市井闾巷之间广为流传。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又是怎样?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家族原姓葛,后复姓诸葛(自称西汉诸葛丰后代),出生在徐州琅邪郡阳都县,父亲诸葛珪,母早丧,有两个兄弟和两个姐姐,家教严格。父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后来也做过豫章太守,所以在当时,诸葛家虽非钟鸣鼎食之家,也是衣食无忧的真·中产家庭。

4 岁时,母亲去世,次年父亲续弦。8 岁时,父亲去世,叔父诸葛玄接过了照顾孤儿寡母的责任。

公元 193 年,曹操攻徐州,据记载 “过拔曲虑、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不管具体是几万,还是几十万,都是屠杀,评一句凶残不为过。公元 194 年,曹操第二次攻徐州,依然屠杀无辜,据记载 “所过多所残戮”。同样是曹操,在战董卓时期却又发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的感慨,莫非精神分裂。

这年诸葛亮 14 岁,为避战乱,随叔父诸葛玄举家南迁,先到豫章,后辗转到了荆州。此时的荆州接纳了众多躲避战乱的人,正是人文荟萃的时候 —— “士之避难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诸葛亮在这里拜司马徽为师,结识了徐元直、庞士元、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一众志同道合的朋友,时时切磋砥砺。

17 岁时,叔父诸葛玄去世,经济陷入拮据,诸葛亮一家遂搬到距离襄阳不远的隆中居住,躬耕陇亩(参考师长的作风,应该也有真实下地劳动)。单靠田地自然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和学习,亲友的接济是少不了的,不过诸葛亮的亲友都算是荆襄名流,所以诸葛家的生活已经比普通老百姓好很多了——不然哪来那么多黄巾贼。隆中距离襄阳 20 里左右,步行 2-3 个小时就可以到,骑马就更快了。此后诸葛亮在隆中一待就是 10 年,直到 27 岁出山辅佐刘备。

诸葛亮在此间有两个爱好:一是《粱父吟》,二是 “抱膝长啸”。《粱父吟》是家乡齐地的民歌,从小就唱,来到荆州后时时吟唱以遥寄乡思、舒畅情志。和徐庶等人在学习之余,喜欢抱膝长啸,算是古人的一种风尚——应该不是鬼哭狼嚎吧。诸葛亮学习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儒家,而是博览群书,兼采各家之长,读书方式是 “观其大略”,着重领悟思想实质。

公元 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诞生,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这一年刘备 46 岁,诸葛亮 27 岁。而后东奔西走,为刘备出谋划策。公元 223 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开府治事,矢志复汉。其后五次北伐,直至五丈原病逝,终年 54 岁。(政治人物生平干的事都比较复杂,最好看相关专著,这里就不展开了)

                                                                 《临终遗表》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盲)〔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布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无别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诸葛亮对刘备做到了自己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治理蜀地这段时间里也能够公正廉明、爱惜民力、体恤民情,发展井盐、蜀锦以供军需,没有巨额贪腐问题,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属实被政治耽误的科学家。

后世景仰绵绵不绝,虽有史家、小说家尊刘抑曹的吹捧,但本身业务素质过硬,当得起赞誉,所谓青史留名,不外如是。

分类: 啃书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