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有开始,有结局。而现实不是故事,一旦开始,至死方休。

人类社会中有一种奇怪现象,穷途末路的时候总是要倒行逆施一把,砸坏无数东西,死无数人,歇斯底里完了,又总能爆发出一轮狂热的生产热情,攀上又一个繁荣的高峰。

1931年,为了转嫁国内巨大的社会压力,日本和纳粹德国、意大利组成了轴心国联盟,悍然在世界范围内大打出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美国接管日本,至1953年方将国家权力交还给日本政府,日本经济开始迈入高速增长时期,一片欣欣向荣。

日本战败后,池田政府建立了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这套体系可以理解为封建家长体系。大藏省作为大家长,从上监管银行;银行作为各房老大,向下负责房中公司的贷款发放,各房的银行称为房下公司的主要往来银行,对房下公司的生死存亡负有父母一样的责任;各房之间充分互助和互信,今天大房银行给二房公司发放了贷款,明天大房公司需要二房银行发放贷款时,二房银行也不能拒绝。

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井井有条,非常符合儒家治世观。书里的主角——长期信用银行——便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长期信用银行是由战前的日本劝业银行一拆为二而来。在战后的建设时期,日本公司需要银行发放贷款,以支持公司的快速发展,填补市场的空白,满足战后重建的各种需求。银行、公司在这种经济大形势下,连创佳绩,一片繁荣。

然而繁荣的河面下潜藏着暗流,随着日本公司发展壮大,苗头初现。一方面现金流充足,没有迫切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向能够提供更丰富灵活的金融产品的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而不是非日本银行不可。在池田金融体系下,禁止银行涉足资本市场业务,因此银行只能提供有限的服务。

感受到市场风向的转变,银行内部爆发了对于发展方向的争论,年轻的国际派要求转向投行业务,年老的守旧派则固守国内贷款业务。正好不动产投资热起来,这时的日本,每个人都相信经济会一直增长下去,不动产价格会一直涨下去,纷纷挥舞着支票全世界购买不动产。

当全市场都如此狂热的时候个人很难冷静下来,长银内部也迅速达成一致,将重心转向不动产投资,并和野心勃勃的EIE公司一拍即合——由长银源源不断地提供贷款,EIE满世界购买旅馆。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狂欢派对,商人、政客、银行家们觥筹交错,充满了草率、天真、奢靡、色情、腐败和权钱交易。

权力滋生腐败,金钱导向奢靡。

得到的太容易就不会珍惜,不止长银,拿崇光百货来说——“在1980年代的泡沫期,这家零售商——和日本的其他许多企业一样——草率匆忙地扩张业务,借了将近2万亿日元(200亿美元)购买日本和海外的不动产。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的不动产价值以每年1000亿日元(10亿美元)的速度下降”。而崇光百货当时的市值和盈利远小于其贷款数额——这就是所谓的资本的逻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结局是长银和崇光百货,还有其他许多银行、证券、公司,统统都破产了。

1989年末,官员们觉得该给泡沫降降温了,日本银行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急剧提高了利率。到1990年8月,经过三次的利率调整,已经从之前的2%~3%上升到了6%。日经225指数也比当年年初下降了接近一半。这就造成了之前大举借贷的公司在资金运转上的灾难。

当长银出现大面积坏账的时候,为了掩盖坏账,成立了若干子公司,将债务挪到子公司,不仅隐藏了债务,还造成了长银账面上的盈利,以冲抵其他债务,造成一种健康良好的假象,而政府官僚在知情的情况下给予了默许——因为所有的银行都是这样做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或者通过对贷款的巧妙分类,使得坏账从账面上神奇地隐身了。最后甚至于从瑞士信贷银行引进了一些专门隐藏债务的金融产品。某位大人说的那句话叫什么来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银行经营的就是信心,所以使尽一切手段也要保住市场的信心——还有保住日本银行家此时实际已经荡然无存的身为社会精英的自命不凡的荣誉。

这绝对不是面对问题的正确处理方式,大家却就这样做了,因为还幻想着一颗救心丸——经济将会好起来,到时候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梦想很美好,可惜都没有熬到那一天。

至于新生的故事,不再复述。

最后提到和日本打交道的外国公司基本都捞了一笔,而日本,底子厚,经得起折腾。

老子说,上善若水。

善之。

分类: 啃书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