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影响确实是潜移默化,如春风化雨。东方文化是内向型文化、集体主义,提倡含蓄内敛。西方文化是外向型文化、个人主义,提倡热情奔放,比如古希腊神话中充斥了各种个人英雄史诗。


原文:Ask Culture vs Guess Culture

你是否遇到过某人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请求 —— 请求你做不想做的引荐,想来一个长时间的拜访,找你借一大笔钱?但就因为他们提出来了,所以你觉得自己有义务认真考虑,尝试满足他们的请求,即使这让你感觉不舒服?也许你帮了这个忙,但同时也恶化了关系,当显现出来时,提出要求的人说:“好吧,那你为什么要答应?你本应该拒绝的!”

但你感到愤慨,那家伙甚至要将你置于这样一个窘境,让你不得不说,“对不起,那周我们比较忙,没空和你待在一起”,或者 “目前我没法借给你这笔钱” ?

恭喜,你刚刚经历了请求文化和揣摩文化之间的一场碰撞。

请求文化 vs 揣摩文化这个点子来自于 2007 年用户 tangerine 在 Metafilter 上的分享。当我多年前第一次读到时,突然灵光一现,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惑和冲突忽然有了更多的意义。

尽管这个点子很早就有,我发现它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新的,而且非常值得回顾,所以接下来就是关于两种文化在家庭和工作场合的一些探索。

请求文化和揣摩文化在行为和期望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下面是一些要点:

请求文化鼓励

  • 想要就问,即使看起来得不到,或者非常不合理;
  • 操心自己的需要,别人也会操心他们自己的;
  • 提出一些会被别人拒绝的要求也没什么关系;
  • 人们接受要求意味着他们真的觉得好,觉得不好就不会接受。

揣摩文化鼓励

  • 只有确信别人一定会答应,才会提出请求;
  • 阅读大量间接的上下文信息,以判断提出请求是否合情合理;
  • 将别人置于需要拒绝的场合是鲁莽的行为;
  • 如果设置了适当的感受器和上下文,你将永远不会提出你的要求。

通过例子最容易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下面举搬家场景下的两个例子——你马上要搬家,希望在朋友的帮助下省点钱。

请求文化下的例子

你在 Facebook 上分享了你即将搬家的消息,并列举了你可能需要的帮助清单:搬家用的箱子和胶带、帮助打包、卡车/厢式货车,还有搬家当天的体力劳动。你联系了一些本地朋友,询问搬家当天是否有空。一些朋友回复愿意提供搬运物资,一个朋友带了打包材料过来,但是没人在搬家当天有空,所以最后你租了一辆皮卡,雇了几个搬家工人。

揣摩文化下的例子

你的朋友通常周末都是空闲的,所以你问他们在搬家当天是否有空帮忙。你问另一个朋友他们准备干什么,他们回复有家庭出游活动,所以你没有提你需要他帮忙搬家。另一个朋友有一辆皮卡,最近他们生病时你还给他们捎过去一些汤,所以你提到下周末你要搬家。他们问你是否需要借他们的皮卡,一开始你婉拒说不想麻烦他们,当他们再次提出来时,你就欣然接受了。


看你是更倾向于请求文化或揣摩文化,这些场景之中有的可能让你感到很不舒服。

如果你是一个偏揣摩文化的人,在不了解别人处境的情况下请求帮助会让你觉得无礼而唐突。广而告之你需要帮助则会让你感到尴尬和脆弱。

如果你是一个偏请求文化的人,揣摩文化例子中兼顾每个人的特殊情形和喜好的历史背景可能会让你感到精疲力竭。藏在这种你甚至不需要做出请求的期望里的暗示会让你感觉格外被动和被操纵。

请求文化和揣摩文化的日常碰撞

我可能介于请求文化和揣摩文化之间 —— 当我年幼时,处在揣摩文化中,但越来越渴求变得偏请求文化。

像很多亚洲人或者亚裔美国人一样,我是在揣摩文化中长大的。日本谚语“竖起的钉子会被钉住”强调了集体主义这一观念,将个人需求和愿望留给自己 —— 这就是很多亚洲文化共享的价值观。我的父母鲜少明确地请求我,因为关于价值和行为的期望通过间接信息进行交流,通常是高分贝的嗓音或者借别人的故事来影射。

西方社会更加偏请求文化。可以从谚语中找到一个典型的例子。“嘎吱作响的轮子会沾上油脂” 是一个美国谚语,强调了个人主义和主动请求你想要的行为是有益的。

请求文化和揣摩文化之间的代际冲突令人困惑和筋疲力竭。多年前,我的兄弟和我在圣迭戈看望舅舅和舅妈。计划是祖母也从洛杉矶过来,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共度时光,但最后时刻祖母因为一个小手术需要待在洛杉矶。“所以我们应该开车去见她,对吗?”我和兄弟讨论着。但所有年长的亲戚都不同意,表明不在圣迭戈看风景,而带着小孩去海洋世界,旅途会非常糟糕,2 小时的车程会变成 5 小时,会很危险。

这对我们俩来说很荒谬,所以我们直接开了 2 小时车,秘密执行我们的计划,直到把车停到祖母的车道上,这样就没有人能阻挠了。我们完成了一次美妙的拜访,我的母亲后来感谢我让这趟旅程成行。

这就是揣摩文化 —— 说出来的很多并不是你想要的,需要更多地去阅读言外之意来搞懂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晚餐要吃什么,在揣摩文化中比在请求文化中要难搞,因为人们不会直接告诉你他真正想吃什么。他们会说“随便”,或者 “从简”。当你坚持问清楚他们想吃什么时,并且表示如果太麻烦,你将做点别的替代,他们的回答将综合他们自己的需求、屋子里的其他人、小孩子,还有冰箱里的剩菜。

体贴吧?是的。但如果你只是单纯地想知道他想要什么,这就让人精疲力竭。你最好列出选项然后逐一设想每个人的回应。

对于揣摩文化中的人来说,思考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是完全陌生的,对我来说,花了很多年练习激发和理解自己想要什么,之后才轮到把别人纳入考虑。

工作中的请求文化和揣摩文化

从更高的层面看,西方企业几乎都运作在请求文化中。但企业中的员工却在揣摩文化中工作或成长,如你所想,这让人误解和困惑。

上周,我分享了关于正常化分享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想要的,如此更可能获取支持而让好事成真。请求文化 vs 揣摩文化提供了另一个审视你在工作中需要什么的视角。

在请求文化的工作环境中让自己保持揣摩文化,看起来就像是希望有人能提拔你当管理者,因为你显然是这个岗位的最佳人选。

同样会让你困惑的是,当其他人大张旗鼓地表现出对路线图中一个新项目的热情,并且还真被赋予了领导机会,而你也同样感兴趣,但可能只是释放了一点点暗示来表达你对该项目存在某种程度的兴趣。

在一些方面,揣摩文化将不再对你有利,你将感到被低估和忽视。如果你想要在工作处境之外获得更多你想要的,你就必须要学会更多地执行请求文化。

但请求文化是脆弱的,因为你的请求都是超出一般范围的,被拒绝也正常。这要求你把需要帮助的事放在那儿,并相信人们会选择拒绝而不是悻悻然地提供帮助。

一些指引

也许仅仅理解这个框架就已经很有帮助了,但这里还有一些小技巧可以让你推动自己进入请求文化。

  • 卡住时记得请求帮助。揣摩文化的人会担心打断了别人,或者别人会因此生气。如果感觉更舒服,你可以说,“请让我知道这两天什么时候方便做半小时的工作探讨”。

  • 想在公司博客上发布点内容或者在即将到来的活动上发表演讲?试试发出请求。如果“嗨,我是否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上做个演讲?”这样的请求方式让你感觉不舒服,试试“嗨,我对在未来的活动上做演讲非常感兴趣,你需要的是什么?” 或者 “我很乐意就某个话题做个演讲,你觉得怎么样?”

  • 更坦然地接受拒绝。如果人们没有拒绝过你,你的请求可能仍然仅限于你知道他们肯定会答应的请求(这就是揣摩文化)。请求更多的预算,请求让人不安的数量的带薪休假,请求更多用于提升专业性的预算,请求用公司卡购买和专业相关的书籍。

  • 问自己,“我是否能按自己的方式…”,有助于绕开思考别人的需要,磨练准确感知自己需要什么。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你的角色,你的下一个项目,你的工作计划,你的职位,你的薪水,你的期权,你的团队。用这样的思维训练,去请求你想要的吧。

续:Bridging the ask vs guess culture gap at work

分类: 扯淡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