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夏丏尊与叶圣陶两位老先生著的《文心》,其中一段给我印象比较深

陶渊明派的诗叫作田园诗,田园诗自古在诗中占着重要部分,从前都市没有现在发达,普通的人都在田园过活一世,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田园景物,故田园诗有人做,有人读。现在情形大不同了。

读到这儿就打破了学生时形成的固有印象——大名鼎鼎的唐诗、宋词,记录的都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和唐人、宋人的生活体验是一致的,所描述的场景就在他们身边。

文艺作品都有她植根的土壤,无论想要表现什么深层的内涵,都需要通过调用当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展现——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真实的,真实地寄托了人们的生活志趣,不是作者一厢情愿的臆想。这样受众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体验作品的内涵。创作者是在替时代做记录,记录跋涉于时代中人们的生活、情感、志趣,而不是空谈。也即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只要生活方式继续一脉相承,今人就能见到古时月,与古人共情,这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文化传承。明月、小桥、流水等等这些意象和小时候生活中经历的并无二致,所以那时候喜欢极了古诗,读个一两遍就能背下来一首。

时光流转到了今天,东西文化碰撞,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海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大都市崛起,生活方式急遽变化,日常生活中的意象不再是小桥、麦田、农舍,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地铁、拥挤的公交、宽阔的马路、轰鸣的火车、明亮的教室、睡不醒的上班大军。

我们一只脚还停留在农业时代,另一只脚已经踏进工业未来,摸着石头前进。

如果创作者不能深入生活,作品引发不了大众在生活体验上的深切共鸣,则文艺作品不论古风还是今情,都只能归为猎奇,甚或低俗的猎奇,永远出不了能走进人们精神世界深处的作品。

分类: 扯淡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