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目前看来还)是客观的,而人只有主观加工后的认知——方向、程度必然因人而异。

根据阐述的侧重点不同,有的称之为外部、内部,有的称之为客观、主观,有的称之为物质、精神。

关于我们的物理身体,因为是物理世界的物质构成的一个系统,所以它遵循物理世界的规律,自发地经历着发生、发展、崩溃的过程,精神无法干预物理规律,所以在这一点上大家的待遇一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物理世界的完备性、自发性远远领先于人的精神世界,所以精神一直追逐着物理世界来建构、完善自己,逐渐从蒙昧进入到幼年。

人的生老病死、风俗习惯、天文历法、婚丧嫁娶,都是对既成物理世界的镜像倒映,是精神世界主动迎合物理世界的建构。当然二者本就不是对立的,物理世界是精神世界存在的基础,精神世界的一切其起点都是物理世界的部分或者扭曲反映。

历史地看,世界宛如一条河流,未来是现在的延续,现在是过去的延续,大多数时候以为的脱离其实是没有把握到整体时的无知——现在的果必然来源于过去种下的因。

在物理世界改变事物很繁琐缓慢,而精神世界因为都是概念间的抽象运算,可以随意调整、创建各种广度和深度的概念,概念向下可以分解为若干子概念,向上又可以和其他概念组成父概念,这些概念表现在物理世界就是具象化的符号象征。

人的认知得益于符号象征,也受限于符号象征。符号象征毕竟不等同于事实,尤其当事实跨越时间、具有流动变化的特征时,所有的名实关系都会逐渐偏离——政策、货币、语言…… 两个人交流时同样的名也往往对应不同的实。

最抽象的是只管名不管实的数学,抽象到你其实搞不清楚自己的计算在物理世界对应着什么或者为什么能成立,也许一个艰深方程的解仅仅表明上帝一天去几次卫生间——如果上帝需要的话。

精神世界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辗转落地到物理世界,另一类只能存在于精神世界,它至少是比(对现实的)直接抽象更高一层的抽象。

现实世界只有现象,精神世界体现了对现象的抽象,对规律的认识,所谓规律也是人发明的一种表达形式 —— 倘若没有牛顿,之后的人不可能使用力这套概念体系或者从这个角度来剖析世界。人的发展就是从精神世界一团浆糊到不断发明、厘清各种概念的过程。


对于个人来说,也有他的两个世界。

物理世界里的发展就是生理上的自然成长,无需投入精力,自然会发生。

而精神世界的发展就没有这么自动化了,没有生理机制保障一切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不推动就不会发生,不遭遇就不会发生,大多数时候人的下意识反应甚至是拒绝的。

最惋惜的一种情况是,今年与去年相比,除了身体日渐衰老,精神与意志却没有多少发展,从前可以耽溺于感官享乐,而随着身体日渐衰老后却逐渐丧失掉可以感知的世界,这样持续下去,30 岁到 90 岁就只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皆不断衰败、不断收缩的过程。

存在两种机制让精神世界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发展,一种是被迫应对物理世界的客观变化,譬如生老病死,是危机也蕴含着启示;另一种则是由个人主观推动,容易因为怠惰而陷入停滞或者勤奋却误入歧途——正确的逻辑起点和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倘若事实不符合理论则必然是理论有误,需要重新思考。

分类: 扯淡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